自1990年代起,哈日現象不斷在台灣發生,即使到了現在也依舊人氣不滅。日本文化帶來的魅力不同凡響,不論是美食、旅遊、穿搭、動漫都對台灣,甚至是世界造成不小的衝擊,這不僅造就日本的軟實力,還成為人人心中嚮往的「聖地」。
被世界看見的軟實力
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,日本的發展極為快速,不論是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各方面都能看見日本文化帶來的衝擊,而在日本文化的極度發展下,造就出只有日本才有的特色及魅力,許多國家的人民對日本文化更是愛不釋手,從壽司、拉麵、旅遊到動漫,全都反映了日本的軟實力,這樣的軟實力從一開始在亞洲地區孳生,而後蔓延至全球,許多社群用戶也都在自己的頻道裡分享關於日本的各種趣事,這不僅帶動了頻道人氣,同時也讓世界上更多人看見更多不一樣的日本文化。而日本文化為什麼會像病毒式的擴散,就不得不提到動漫帶來的契機與轉變。
開啟動畫界的始祖
圖片來源:Studio Ghibli
日本漫畫自1959年開始,就在《少年雜誌》上刊登一系列優秀的連載作品,到了1967年首部由漫畫改編的《森林大帝》躍上國際,並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子獎,讓日本動漫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。到了1988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,並推出《龍貓》,到了2001年更推出《神隱少女》,兩部電影動畫不僅讓日本動畫站上世界的舞台,更成為了日本電影動畫的不朽之作。
除了電影動畫以外,電視動畫更像是奠定日本動畫界的基礎。電視動畫自1963年,由手塚治虫的《原子小金剛》開啟了電視動畫的形象。隨後,隨著時代的進步,動畫的技術也逐漸變得越來越成熟,從小特效到經費燃燒,樣樣都代表著日本動畫正以可見的速度飛快成長。到了現代,由東映、ufotable、aniplex領軍的動畫,再度改寫日本動畫的歷史,重新定義日本動畫的高度。
圖片來源:Twitter@kimetsu_off
魔鬼藏在細節裡
不論是動畫或是漫畫,都有一定的元素架構,而這些架構同時也是整個作品的關鍵。一個漫畫作品,不僅要有好的劇本、編劇及流暢的分鏡才能呈現出其中的精采;此外,如果將漫畫作品動畫化,還要加上聲優、特效、音效、音樂製作等,才能完成一部30分鐘左右的精彩作品。
而動畫的精彩之處,往往在於各種細節的呈現,這些細節能夠讓動畫變得生動,讓觀看者產生更強烈的代入感,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宮崎駿對於「食」方面的呈現。宮崎駿的作品往往脫離不了「食物」的細節呈現,從《龍貓》、《神隱少女》到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,每樣食物都讓人看了口水直流,不論是色澤、光影或是流暢度都讓人好想親口品嚐。因此,其他影像製作公司,也都開始著重在食物上的描繪,像是新海誠以及ufotable執導的動畫,都能看出他們在食物的細節方面下了極大的工夫,並成為社群用戶以現實還原的對象。
圖片來源:Studio Ghibli
崇日風潮 首選專門學校
日本的軟實力不容小覷,經常可見他們透過動畫、漫畫或是日劇,來宣揚日本文化及日本職人精神,讓人對日本產生憧憬。日本電視節目《日本!我來了(You何しに日本へ)》主持人在機場隨機尋找幾個外國人,詢問他們來日本的目的為何,被訪問到的外國人,不外乎都是看了日本動漫,因此對日本的美食、風景產生極大的興趣,而這正是日本動漫帶來正面影響。此外,為了能夠學習日本的動畫技術以及從事聲優事業,也有許多外國人紛紛加入動畫及聲優專門學校,想一同為動漫界盡一份心力。
遊戲界帶起的新勢力
除了動漫以外,日本製作的遊戲也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,自任天堂紅白機誕生以來,日本就不斷創造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巨作,從勇者鬥惡龍系列、馬力歐系列、寶可夢系列、Final Fantasy系列,再到最近正夯的薩爾達傳說系列,這些遊戲的出現不僅陪伴了我們的童年,更是陪伴我們成長;隨著科技的進步,遊戲技術也越來越成熟,從像素遊戲到VR虛擬實境,整個過程的發展,也大大反映了日本科技的實力及技術,讓人不得不對日本的軟實力獻上一份敬意。
日本動漫及遊戲不斷創造全新風潮,從近期《寶可夢:旅途》小智長達25年的旅途宣告結束,迎來的不僅是所有粉絲的不捨,各國媒體更是爭相報導相關內容;此外,最近《我推的孩子(推しの子)》繼寶可夢之後再度成為社群的發燒話題,特別是YOASOBI演唱的「アイドル(idol)」播放次數更是在短短一個月內,上升到1.3億次,成為全球排名第7的熱門音樂。而遊戲方面《薩爾達傳說:王國之淚》則是僅僅3日就創下銷售千萬套的佳績,更是離金氏世界紀錄《任天堂明星大亂鬥 特別版》的1208萬套的銷量不遠。
日本軟實力不俗,期望未來能有更多更精采的作品,讓所有喜愛日本文化的粉絲,能有更多更美好的回憶。